由北京理工大學領導的一個名為「中國複眼」的專案已經開始建造。這是一個由 20 多個大型雷達天線組成的陣列,以追蹤有可能對地球造成危害的小行星。該陣列旨在將訊號從距離地球 9300 萬英里( 1.5 億公里,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差不多)以內的小行星上反彈,對物體進行成像和追蹤,並確定它們撞擊地球的可能性。

複眼雷達概念圖

複眼雷達概念圖

到目前為止,這個專案已經在中國南部的重慶建造了兩個雷達天線。據《科技日報》報道,這對天線預計將在今年 9 月前完成測試並投入使用。全部完成後的系統將包括 20 多個雷達天線,每個天線的直徑為 25 至 30 米。

位於重慶雲陽縣的正在建造中的複眼

位於重慶雲陽縣的正在建造中的複眼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龍騰表示,當這些天線一起工作,有望對 1.5 億公里內的小行星進行高畫質觀測。並且該雷達系統將滿足中國對近地防禦和空間感知能力的要求,以及對小行星形成過程的前沿研究。該系統還可以適用於跟蹤地球軌道上的衛星和碎片。

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下屬的中國國家天文臺、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也將加入複眼的建設,這一系統可能成為世界上影響最深遠的雷達系統。

此前中國有著另一壯舉–建造了天眼射電天文望遠鏡。但複眼不同於天眼,天眼是射電天文望遠鏡,主要接收恆星發射的訊號,它本身不發射電磁波。而複眼是分散式雷達,可以自己發射電磁波來探測小行星,並且可以接收自己發射的電磁波的回波。龍騰院士告訴我們“因為小行星本身不發射電磁波,所以用射電天文望遠鏡無法看到它們,必須主動發射電磁波才能看到它們。”

複眼雷達的工作示意圖

複眼雷達的工作示意圖

在「複眼」建設之前,中國在 4 月宣佈計劃建立一個近地小行星監測和防禦系統,以應對小行星撞擊航天器的威脅,併為保護地球和人類的安全作出貢獻。

中國將建立一個基於地面和空間的小行星監測和預警系統,對可能對人類空間活動構成威脅的小行星進行追蹤和分析。並研發新技術以消除這些威脅。

複眼雷達鳥瞰圖

複眼雷達鳥瞰圖

據龍騰介紹,重慶的這一新雷達設施還將支援中國對月球的探測,包括為“天問 2 號”探測任務尋找合適的著陸地點。該計劃將分三個階段進行。將建立四部直徑為 16 米的雷達,以驗證複眼系統的可行性,並實現月球的三維影象渲染。

目前,四部雷達中的兩部已經在重慶建成,預計將在今年 9 月投入使用。

《航天知識》雜誌的總編輯王亞南說:「這個深空雷達系統肯定會覆蓋地月系統的全部範圍,因為月球到地球只有大約 40 萬公里遠。而這將意味著該系統將能夠監測中國的飛船和航天器前往月球的旅程,這將對中國的月球探索提供很大的幫助。」

王亞南還指出,該系統的高畫質主動觀測能力遠達 1.5 億公里,對我們瞭解近地小行星的細節非常有價值,我們對它的大小、形狀和飛行資訊瞭解得越多,我們就越能防禦或干預它的撞擊。

隨著中國的空間技術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進展,包括對月球和火星深空的成功探測,以及在載人航天領域的飛速發展。在許多先進技術的支撐下,中國在全球防禦近地小行星的事業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小行星撞擊地球模擬圖

小行星撞擊地球模擬圖


參考資料:

[1]中國複眼

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感受?

激動人心
0
令人開心
0
非常喜歡
1
不太好
0
感覺糟糕
0

You may also like

天文科學

日食下的氣態巨行星:朱諾號拍攝木星日食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公佈了一張拍攝於2022年2月25日朱諾號( Juno )探測器近距離飛掠木星時拍攝的照片,畫面左側暗斑是木衛三投射在木星上形成的日食現象。此次是朱諾號第40次飛掠木星,距離木星雲頂約7.1萬公里。
天文科學

絕美!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捕獲的鷹星雲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公佈了一張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近紅外相機拍攝的「鷹星雲」照片,清晰呈現新恒星誕生區的稠密氣體和宇宙塵埃。它來自巨蛇座,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星雲中明亮的紅色光點是新恒星,半透明柱狀區域為氣體和塵。

1 Comment

  1. 恭喜中國雷達技術再上一台階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More in:天文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