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國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從黃海海域實現海上平臺發射升空。
10月7日晚21時10分,長征十一號火箭執行「一箭雙星」海射任務,成功將2顆微厘空間北斗低軌導航增強技術試驗衛星送入近地軌道。本次發射首次採用近岸發射方式,發射點距離海岸僅3公里,大幅縮短任務執行週期。這是長征十一號火箭第4次順利完成海射任務,標誌著該型火箭已具備常態化海上發射能力。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1](英語:Long March 11 )縮寫為「 CZ-11 」或「 LM-11 」,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小型全固體燃料運載火箭,可以提高其快速進入空間、應急發射的能力。長征十一號發射周期不超過72小時,最短發射時間在24小時以內。
該系統由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支持系統組成,起飛推力120噸。長征十一號遙一、遙二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350千克。從遙三起,長征十一號通過技術創新使衛星適應性、系統可靠性、發射經濟性和履約能力均有提高,並開始執行商業發射。該構型運載能力提升20%,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大於400千克。
長征十一號無需固定發射塔,採用輪式發射車機動發射,2019年6月5日,長征11號( CZ-11 WEY )在中國黃海海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發射。
2019年3月5日下午2點在白鹿原試驗新區,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四院(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 Academy of Aerospace Solid Propulsion Technology ,AASPT )自主研製的200噸推力先進固體火箭發動機地面熱試車成功。該發動機直徑2.65米,裝藥量71噸,推力200噸,採用了多項新技術,是目前國內裝藥量最多、推力最大的高性能纖維纏繞複合材料殼體整體式固體發動機。該發動機未來將應用於長征11號火箭的改進型,屆時長征11號的700公里 SSO 運載能力將從420千克提升到1.5噸左右。
細節
首次近岸發射 發射準備更快
根據本次任務的衛星軌道要求,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採用近岸海上發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張鳴表示,近岸發射縮短了發射準備時間,同時還能利用近岸發射點海況較好的優勢,為保障發射任務的成功再加碼。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以往的海上發射任務,本次任務首次將後端測發設備佈置在岸上,發射點則位於3公里外的海上。在發射流程上不僅減少了海上航行時間,還將測試流程進行合併優化,使執行任務所需時間進一步縮短。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作為固體運載火箭,免去了液體火箭發射前的燃料加注等準備環節,首先就具備「快」的優勢。2019年6月,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型號隊伍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以「一箭七星」完成了首次海上發射技術試驗。此後,型號隊伍不斷優化海上發射技術流程,並將其完善固化,形成發射流程規範,使發射操作更為簡捷,任務適應性更強。
形成適配器產品庫 衛星火箭匹配更快
除了發射準備更快,衛星和火箭匹配更快也是本次發射任務的看點之一。在商業航太領域,很多小衛星有搭載發射的需求。而多顆搭載發射衛星的最佳工作軌道難以統一,衛星間的結構協調和電磁相容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為此,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形成了系列化的衛星適配器產品庫。此前,新的發射任務來臨,用戶提需求後再研發適配器,一般要耗時半年。而有了適配器產品庫,接到發射任務後,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型號隊伍即可根據個性化需求,快速匹配最合適的適配器,相比之前耗時縮短一半。
「我們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積累了大量星箭介面聯合優化設計的成功案例,提升服務效率。」張鳴說,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型號隊伍為每一發任務都專門配備了一名星箭協調員,充分發揮多專業技術支撐的優勢,確保各項介面和技術指標高效協商確定。
已具備常態化海上發射能力 未來還將更快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自2015年首飛成功以來,已連續取得10次陸地發射和4次海上發射的圓滿成功,達成14連勝。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已經完成了陸態、海態兩種發射方式,1.6米、2米兩種直徑整流罩的研製工作,轉戰三個發射場。」張鳴表示,目前,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技術狀態成熟,已進入組批生產、滾動生產的常態化發射階段。
據悉,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海上發射以來,海射方案不斷優化創新,在不同海域點位出色完成了太陽同步軌道、低傾角圓軌道的發射任務,已具備常態化海上發射能力。未來,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次數將逐步超過陸上發射次數。按計劃,今年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還將執行兩次發射任務。
參考文章: